第30章 脾气古怪的鲍西格激动地伸出手
街头上空,激昂的抗战歌声阵阵回荡。在中国红十字会门口,身着八路军军装的史沫特莱正与弗兰西丝以及几名司机合力将一箱箱药品搬上一辆美式道奇卡车。那些用草绳仔细捆扎的药品箱上,清晰地写着“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收”的字样。
这时,卡尔逊匆匆赶来,带着歉意说:“太抱歉了,我刚从大使馆脱身,来晚了。这些药品今天就运往火车站吗?”
史沫特莱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珠,回答道:“是的,卡尔逊。明天国际慰问团就要启程前往前线了,这些药品,今天必须送到八路军办事处,由他们安排转运上火车。”
卡尔逊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有些惊讶:“这都得靠你们自己装车?”
史沫特莱略带打趣地反问:“参赞先生,在这非常时期,你还指望能靠谁呢?”
“真是……太不简单了!”卡尔逊由衷地赞叹道。
史沫特莱放下手中的箱子,正式介绍道:“来,认识一下。这位就是鲁茨主教的女儿,弗兰西丝小姐。弗兰西丝,这位是卡尔逊参赞。”
“幸会,弗兰西丝小姐!”卡尔逊热情地伸出手,“我早就听说过你的事迹。你组织的国际慰问团明天就要出发,深入山西前线去慰问八路军,这是真的吗?”
“是的,卡尔逊参赞,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弗兰西丝肯定地点点头。
“啊!”卡尔逊发出一声惊叹,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这……这几乎叫人难以置信!”
弗兰西丝微笑着,带着一丝挑战的意味问:“为什么呢,参赞先生?”
卡尔逊语无伦次地说:“因为……因为……我相信了!”
弗兰西丝笑道:“你是不相信著名的宗教活动家的女儿会同情八路军?但是,你终于相信了,这是因为艾格妮丝对于八路军进行了实地考察。她把去那边考察的全部情况告诉了我,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去慰问八路军的原因。”
这时,史沫特莱插话道:“卡尔逊,我还有一个想法。我们能否组织一些掌握现代医疗技术的医疗队?让他们深入敌后,直接为浴血奋战的将士和受伤的百姓提供救治?”
“这是个绝妙的主意!”卡尔逊立刻表示赞同,并提供了一个线索,“我来找你就是要告诉你,你不妨去德明饭店找找鲍西格博士接洽。他是位南斯拉夫卫生专家,也是国际联盟派驻中国的卫生顾问,在医疗资源和人脉方面或许能帮上忙。”
史沫特莱微微蹙眉:“鲍西格博士……我听说过他。只是,都说他是个脾气相当古怪的人啊。”
卡尔逊点点头,带着一丝善意的调侃:“确实如此。而且,你拥护八路军可是出了名的。现在,就看这位古怪的博士是否会支持你的‘古怪’计划了。”
史沫特莱望着卡车上的药品箱,眼神中带着决心也有一丝不确定:“无论如何,我得去试试。我去拜访他,探探他的口风。”
汉口德明饭店内,史沫特莱找到了鲍西格博士的房间。推开门,只见鲍西格博士深陷在一张宽大的安乐椅里,正点燃一支硕大的雪茄。袅袅青烟中,他那双锐利的眼睛透过夹鼻眼镜的上缘,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出现在门口的来客。
“您好!鲍西格博士,我是史沫特莱。”史沫特莱热情地招呼道。
鲍西格没有寒暄,开门见山便带着试探的意味:“啊,尊敬的朋友,衷心欢迎!我早就拜读过您关于中国的诸多报道,”他吐出一口烟圈,目光灼灼,“特别是那些关于八路军、关于华北战场,还有那震惊世界的平型关大捷的精彩记述。”
史沫特莱微微一笑,坦然回应:“尊敬的博士,凡是中国军队的胜利,无论是哪一支,我想您和我都应该感到由衷的高兴,不是吗?”
“对!对!”鲍西格干笑了两声,话锋一转,“史沫特莱女士,您今天专程来找我,想必不是来讨论新闻的吧?”他身体微微前倾,观察着史沫特莱的反应。
史沫特莱迎着他的目光,眼神充满期待:“您说得对,博士。是这样的。据我了解,深入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他们面临的困境远不止药品匮乏。”她的语气变得凝重,“更严峻的是,他们极度缺乏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医护人员。许多伤员只能依靠乡村郎中,用土方土法医治。后果非常严重——伤口愈合缓慢,更可怕的是,由于消毒不严,感染频发,轻伤拖成重伤,甚至……白白牺牲。”她停顿了一下,清晰地说出此行的目的:“我想组织一支具备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医疗小分队,深入敌后,去挽救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生命。”
鲍西格沉默着,雪茄的烟雾在他面前缭绕。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问道:“这是……您个人的想法?”
史沫特莱立刻捕捉到他话中的疑虑,斩钉截铁地澄清:“完全是我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党派委托我,也并非受任何组织指使。”
“但这似乎……与您作为记者的职责并不相符?”鲍西格再次试探,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审视。
史沫特莱声音清晰而坚定:“鲍西格博士,请您理解,今天我站在这里,并非以记者的身份。我是以一个心系中国抗战、志愿投身战时救护工作的人的身份,前来向您寻求建议和帮助的。”
“啊哈!”鲍西格像是抓住了什么,巧妙地避开了实质问题,转而用一种略带调侃的语气说,“我明白了!您是想成为一名二十世纪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不,”史沫特莱立刻摇头,神情真诚而谦逊,“南丁格尔女士是现代护理的奠基人,她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伟业早已举世闻名。那样的成就,我自问无力企及。但是,”她的声音陡然充满力量,“我愿意竭尽全力,为中国——为那些在战火中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寻找更多的‘南丁格尔’!”
鲍西格突然发问:“您是为了八路军?”
史沫特莱没有丝毫犹豫,热情而坦率地回答:“我是为了全中国所有抗击侵略者的军队!当然,这其中包括八路军。而且,博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八路军代表着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胜利的希望。全世界任何有良知的力量,都应该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她接着描绘着残酷的现实:“中国伤员的处境极其悲惨。在军队医院里,不仅医疗设备简陋得令人心酸,经费捉襟见肘,更缺乏合格的军医。大部分所谓的‘护理员’,是从部队里抽调出来的体弱士兵,他们仅仅接受过极其短暂的包扎换药训练,就被匆匆送进野战医院。他们工作或许认真,但他们缺乏最基础的医学常识!他们不明白伤口为何会感染,更不知道如何预防和治疗。这种状况,是长期军阀混战和官僚体制积弊的恶果,短期内难以根除。然而,伤员就在那里,痛苦地**,生命在流逝!救治他们,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鲍西格故意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史沫特莱女士,恕我冒昧,我曾听闻……您似乎在领取八路军的津贴?”他紧紧盯着她的脸,等待着她的反应。
出乎他的意料,史沫特莱非但没有被激怒,反而嘴角勾起一丝不屑的、略带讽刺的笑意:“这些流言蜚语?我毫不在意。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当有人向林肯**抱怨,说他的格兰特将军‘有一半时间都醉醺醺’时,林肯**的回答是——‘如果其他将军也能像格兰特将军那样打胜仗,我倒希望他们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 博士,您明白我的意思吗?重要的不是那些无聊的揣测,而是我们能为这场正义的战争、为那些需要救助的生命,真正做些什么!”
鲍西格博士沉默了。他看着眼前这位意志坚定、坦荡无私的女性记者,夹鼻眼镜后的眼神从审视、试探,逐渐转变为深深的动容。终于,他猛地从安乐椅上站起来,激动地伸出手,声音不再有丝毫犹疑:“很好!史沫特莱女士!您说服了我!让我们……一起合作吧!”
他走到桌边,拿起一份文件:“事实上,我们‘国联’卫生组和中国红十字会正在筹划重新组织全国各战线的红十字医疗力量!计划组建多支精干的流动医疗小分队,分赴各个战场,直接参与伤员救护工作。此外,我们正计划在长沙建立一所战时急救学校,专门培训医护人员!这正与您的想法不谋而合!”
史沫特莱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真是太好了!鲍西格博士,我希望能为这项计划贡献自己的力量!”
鲍西格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完全可以!史沫特莱女士,欢迎您加入我们!”
参考书目:
1、《中国的战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江枫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
2、《中国的双星》,(美)卡尔逊著,祁国明 、汪杉译,新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
3、《在中国的六个美国人》,路易·艾黎著,徐存尧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出版。
